文學理論與批評是引導創作風尚、推出精品力作、提高作家審美的重要力量。圍繞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理論批評工作,為新時代文藝批評提供啟示,近日,由文藝報社主辦的“回首四十年 放歌新時代——文學理論與批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人士認為,文學評論家應該是文藝創作的推動者、“制造良藥”的人,通過自己的思想對作家作品進行篩選、甄別,以此弘揚正氣。文學理論與批評接地氣就要深入文學現場,直面文學發展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新趨勢,傾聽文學的時代脈搏。
文學批評需要爭鳴
文學批評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營造開展文學批評的良好氛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文學思潮和流派紛紛被譯介到國內。評論家閻晶明說:“40年來,文學理論與批評所取得的成就非常矚目,盡管還面臨一些問題,但是在40年的文學發展歷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今天要倡導良好的批評風氣,一個評論家如果不是以欣賞的姿態作為前提和切入點進入作家、作品,那么批評的前提就不存在。對批評對象要有足夠的善意,對批評審美差異性要有足夠的尊重,這樣‘剜爛蘋果’才會成為可能?!?/p>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文學評論的代表性文章是“三個崛起”,即學者謝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和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評論家李舫認為:“文藝理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打破以前的局限。40年來,文學理論與批評不斷進行探索,隨著文學背景關注主題的變化,批評的氛圍、語境也發生了重要變化?!睆V大作家、評論家親身經歷歷史性變革,創作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溫度、有筋骨,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名篇佳作,涌現了眾多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為祖國和人民代言的知名作家、評論家,發揮了文學引領風尚、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積極作用。
評論家要有深厚的理論學養、敏銳的洞察力,才有能力去評判、發現好作品。批評不應止步于講真話,還要講道理,這需要批評者有良好的文學感受力和判斷力。評論家白燁說:“40年來,文學批評在推進作家創作、開闊作家視野方面功不可沒。上世紀80年代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思潮被放在一起討論,大家的思想觀點得以在碰撞中相互借鑒。今天,真刀真槍的文學批評少了、文學論爭少了,甚至變成了口水戰、人身攻擊。爭鳴是文學批評應有的環境和氛圍?!?/p>
構建本土話語體系
文藝理論一直在文學現場的前沿,發出自己的聲音。上世紀80年代是文學蓬勃生長的年代,也是文學理論和批評突破的時代,西方的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思潮也推動了中國文學理論的重建。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國評論家面對西方思潮理念提出一些批評,開始著力構建本土化的話語體系。
20世紀以來,信息化和全球化蓬勃發展,尤其不能忽視的是網絡的發展。在這樣的前提下,理論評論的生長平臺在轉移,比如轉移到高校、媒體、網絡等,除了文學工作者和評論工作者,還有多個平臺在多個空間中開展話語體系的建設、對話,文學理論與評論的圈子從小眾變成大眾,“架空”“穿越”“戲說”等文學創作現象也浮出水面。李舫認為:“近些年來,文學理論與評論存在著重評論、輕理論的現象,在史論的總結和歸納上存在著主脈絡不夠清晰、理論體系建設不夠完整等狀況,需要重新梳理?!?/p>
文學的發展脈絡、創作走向,比如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等的命名和研討,離不開理論家、評論家的貢獻,而且現在已經成為定論。評論家周由強說,文學理論界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不要被“雞湯”“八卦”和標簽化的論調淹沒了。做好基礎研究才能讓文學以及理論、批評回到引導和引領的價值上來。這種基礎研究不僅對文學來說,對整個藝術界的意義也是很大的。讓文學中蘊藏的思想光芒和審美力量更多注入到各種藝術形式中,文學才有可能成為時代的風向標。
評論是與時間的博弈
我國古代文論及現代化轉化、西方文論及本土化問題,一直是業界談論的熱點話題。白燁說:“上世紀80年代,對國外的現代派批評著作的譯介是結合當時文學需要,引進的小說敘事學、語言學等對文學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薩特研究》等書都成了暢銷書?!钡乃嚺u不能套用西方理論,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此基礎上,學者張江提出了“強制闡釋論”,針對的正是文學評論界背離文本話語,以及在立場和模式上對文本和文學作符合論者主觀意圖和結論的問題。文學還是應該基于實際。
上一篇 文學評論:贊彈之間的責任與情懷
下一篇 堅守文學評論的時代價值
友情鏈接
熱門標簽
丹江口市第一中學_丹江口市第一中學中文網_丹江口市第一中學校園網 Copyright@ 2018-2020 http://www.fafibags.com
Copyright © 2002-2019 丹江口市第一中學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號 : 鄂ICP備07004022 網站地圖